“十万人家火烛光,门门开处见红妆。”正月里,徜徉在被月色灯影包围的大街上,儿时过年玩灯笼的点滴趣事再次涌入我的脑海。
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,红灯笼大多是纸糊的,用一根细长的竹竿挑着,里面红烛燃烧,跳动着的小火苗,犹如跃动的生命。从腊月开始,街边便有了卖灯笼的摊点。正月十五,满街更是红彤彤的一片。那是倒春寒的嗖嗖冷风吹红的一张张笑脸,那是随风摇摆如迪斯科的宫灯、花灯、走马灯的喜悦。街道上,卖灯笼的小贩,会推着满满一排子车的各式灯笼,走街串巷地叫卖。老人讲,这些小贩都是从附近来的手艺人,每一盏灯笼都是以竹为支架的传统手工制作,从削竹篾、扎竹架、糊纱纸、画图案到上色,步骤相当复杂,没点真功夫是扎不出的。
印象深刻的是正月十五晚上,一帮孩子挑着各自的灯笼去“赛灯”。母亲说,孩子引燃自己灯笼时,许下的新年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。那时候的我不懂得许愿,只把“赛灯”作为游戏,一边显摆着自己的灯笼如何漂亮精致,一边用各自的灯笼作为武器相碰撞,要把对方的灯笼碰得燃起来。相互追逐躲闪,大呼小叫,别提有多了。
时光荏苒,岁月悠悠,如今我终于懂得老人们曾说过的“每个灯笼都是有生命”的意思,那灯笼里燃起的火红烛芯,正是一代代质朴可爱、造就美满的人们的不屈灵魂,把这样的灯笼高挂在心间,照亮的是前方的路。